100%

至順鎮江志卷十

 道觀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子周穆王之世終南山古樓觀命道士居之此宮觀之所由起也至秦則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 【 至秦則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鈔本逑作逐 案戴氏守梧云史記封禪書云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索隱云諸逑亦未詳漢書作逐漢書郊祀志云諸布諸嚴諸逐之屬百有餘廟師古曰未聞其義逐字或作逑逑與逐雖義均難解然要當以先出之史記為是今從其說改正】 漢武宮中為臺室而方士又有仙人好樓居之說祠館愈盛歷世以還遂與釋氏角立為二潤城山川多古跡學仙修鍊之士樂居乎此古今寥邈弗能悉知姑即前志所載益以見聞所及而類別之近代創建因備錄焉

  宮

   本府

    乾元萬壽宮

在大圍橋南瓶場巷即宋安撫使葉再遇故宅大德五年元明宏道沖應真人余以誠改創宮之門曰通元南有園池亦葉氏舊業也郡人俞希魯為記 【 文曰大哉乾元此天之所以為天也易卦六十有四乾居其首而乾之德四元為之先故乾元者萬化之原始品彙之根柢也古今閱宇宙於穆不已孰非茲道之運量哉聖人與天同德體元居正以一心之乾宜乎其萬壽無疆也安仁余公以誠嗣業前宗師上卿張公受皇朝重熙累洽之恩思所以歸美報上歷選天下形勝之地以為祝釐所乃於大德辛丑被璽書來領道教爰始捐貲得城西葉氏故宅面勢宏敞棟楹壯麗載經載營一新改飾建大殿以奉三清闢後堂而事元帝修廊棟宇神雕像塑威肅儀整齋堂庖湢倉廩帑藏丈室燕處靡不畢備前樹三門飛橋跨水旁植槐柳隱映左右晨昏鐘鼓鏗鍧鏜鞳步虛之聲縹緲霞外冠珮雍容跪拜升降以躬致華封之祝既又為經久計置腴田課租入以供常住設庫質物以便貧乏環宮之旁繚以比屋俾民僦居出息用贍羽眾又其南為園列花木亭館歲時州人士女游觀為一時之盛丙午敕賜乾元萬壽宮額洊頒璽書護持加號公元明宏道沖應真人流傳甲乙以主宮事於戲是宮也昔為繁華歌舞之區今為神仙清淨之境豈天地造物儲茲邃嚴以俟今日者耶余嘗訪公于是相與遨乎珠泉之涘憑欄俯視江潮盈縮時刻無爽因悟夫天地之所以壽者其呼吸吐納靜而有常也聖人瞬存息養動與天合故能以一身之壽為天下國家壽俾斯世民物咸歸乎壽域之中而余公又能以道脈之壽祝聖人壽然則是宮固宜與天地相為悠久以仰副錫名之義猗歟盛哉公徵文于余敢即鄙見為之記且識歲月諗方來庶無忘經始之功云耳】

   丹徒縣(缺)

   丹陽縣(缺)

   金壇縣

        燕洞宮

在茅山燕洞口女仙錢妙真遁化立祠之所 【 梁邵陵王記今不存】 唐天寶七年敕賜宮額宋元祐閒為野燎所焚紹興二十年復建 【 元祐甲辰為火所焚遷句容縣紹興二十年建故基】

  觀

   本府

    道沖觀

在仁和坊石(石達)橋北南唐保大中建 【 女道士處之祠奉后土皇地祇】

    元妙觀 【 元妙觀 迎仙觀○(鈔本此二條在上善觀後) 案上文道沖觀條下云在仁和坊石(石達)橋北此本府之觀也元妙觀條下云在石(石達)橋西北迎仙觀條下云在還金門裏亦本府之觀也至於明真觀(在長樂鄉)紫府觀(在大慈鄉馬跡山)上善觀(在平昌鄉)廣惠仙真觀(在華山)通真觀(在大慈鄉)仙臺觀(在縣南二里)皆丹徒縣之觀也然則元妙迎仙二觀當在道觀之後不當在上善觀之後矣】

在石(石達)橋西北即唐紫極宮老子祠也宋祥符己酉改額曰天慶 【 唐以老子為祖乃建宮奉之長安曰太清洛陽曰太微諸郡曰紫極宋祥符己酉詔天下置天慶觀近臣有請但葺紫極宮用寬勞費越四載壬子詔于天慶觀置聖祖殿】 紹興十三年災乾道三年重建 【 紹興十三年淮東總領權府事周石鼎建前後殿而兩廡重門至乾道七年始就舊有徽宗所賜永鎮福地金牌今不存】 歸附後元貞元年改今額 【 元貞元年有司上言江南新附郡邑有所謂天慶觀者宜改錫嘉名以協順天應人之義遂賜名曰元妙】 大德五年道錄余以誠重修 【 大德五年安仁余以誠為木路道錄住持本觀重修藏殿兩廡正一堂鼎建方丈樓閣及捐已貲重新裝塑神像】 八年道判滿持正重修三清殿海陵陳膺為記 【 其略曰昔周德既衰海內鼎沸老子出焉以清靜無為著書設教漢初有載其道以治者民以甯一天下形于詠歌由是妙化顯行逮唐突盛至于今遍滿宇宙閒琳宮瓊館羽流星拱悉以三清名其殿曰玉清曰上清曰太清清各有境曰聖境曰真境曰仙境境各有尊老子居其一焉森竦邃嚴寥廓元邈所謂可名非常名者蓋祖其清靜之教以致崇極嚴恪之奉非謂真可以境界求象數拘也鎮江道居之著者曰東西兩觀而東觀為統攝之宗欽祝皇帝聖壽歲時祝雨暘禦災捍患官僚屬吏邦之耄耋每大會壇場醮祭捨此無他道蓋甲觀也而三清殿創于淳熙己酉凡為日七百甲子有奇矣液樠蠹腐凜凜就壓前住持雖加葺理力綿功蕝興廢起仆之功蔑如也元貞乙未改頒元妙新額道判住持滿持正喟然曰額新而觀圯何以稱徽號于是與其佐盛自然及諸執事同心協力爰究爰度以為不一勞者不永逸不宏費者不久存補苴罅漏隨畢隨壞孰若一撤而新之迺盡捐衣砵以身先之然後撙節常住浮費飯用之外星粟不妄用一以付工師求大木凡棟梁楹榱桷榱栥梲板檻之屬去空朽易堅韌者率十之九覆級磚甓稱是黝堊丹碧藻繢裝嚴之具溢目畢備觸手無缺撤舊于癸卯建新于甲辰一歲甫周而宏規偉觀翼翼翬翬聳立塵表視曩時拔一椽塞一隙者相去穹壤矣嗟乎唯清靜無為乃能無不為老子之言信而有徵故道家者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而萬物贍足乃若殿宇之雄麗廉陛之潔齊像設之肅穆此則臣子報效職分宜然今聖天子神幾密運超元凝妙相臣揆道百司奉法垂拱無為度越前代然則崇奉三清者所以宣明國家道德之化億萬斯年永永無極勒顯效而金石之膺奚辭矣】

    迎仙觀

在還金門裏宋將仕郎仲宗孟捨宅建請金壇廢觀額揭之歸附後泰定三年重修 【 里人管氏募綠重修初道士高元綱開山住持甲乙流傳宋總領岳珂有詩刻石在觀內】

   丹徒縣

    明真觀

在長樂鄉邑人吳伯善捨宅為之 【 伯善即妙明真人吳元淨之祖也】 舊名修元唐末兵亂僅存遺址宋太平興國中道士黃贊元重建 【 大理寺丞王崇古記】 天禧五年賜今額天聖五年吳德銓撤而新之刑部尚書刁湛為記 【 其略曰潤之丹徒縣明真觀者本邑人吳伯善捨宅而建焉歲紀斯久家牒具存三災偶興變之朝入會無勤行之士重阜回抱雖形勝之攸歸隆棟悉隨且奐輪而安國家撫景炎之運暢醇醲之化群萌返素億載垂鴻協氣橫流炳儀交舉祕檢俯錫示殊尤之慶真儀下鑒悟積累之基卓越于今希闊其往所以勤瞻福地增建靈祠克崇欽奉之誠庸廣清靜之治則有信士吳德銓德鋐昆仲聚族而謀曰身為三五之民地征什一之賦得豐財用思荅君恩人患其貨以燔身財貴乎積而能散斯觀之椎輪也出于先祖斯觀之遺址也邇于敝廬願竭精誠用新大壯于是鳩工庀徒占星揆日捨舊圖新量費致用庚桑之(山畏)(山壘)方化絳縣之甲子云終嗣子文裕率其弟文祺文褶文度文舉文秘文初文禧聿循先志無懈前功自祥符乙卯歲興建至天聖甲子歲畢工築室百六十閒費錢八千餘萬其為創制也三清上聖之宮居中而列次玉皇虛皇之閣兩偏而互映奉北極之宇四營而翼舒朝列真之壇三襲而鱗次麗譙對峙而岳立端闈相向而洞聞像設雍容而有儀仗衛肅穆而成列至若芝肴供而齋宮旁啟蘭湯具浴而淨室後嚴長廡四柱繚垣百雉真侶宴居之館可以卜終焉之志過客遊憩之廬可以忘歸與之興而復敞芳園以環其外築危亭以揭其中天禧五年中郡二千石績圖上進剡奏具陳願賜殊恩特頒新額尋降俞旨以明真為號仍署其牓遣中使往賜焉復以尚闕法鐘警乎晨夕叩閽瀝懇乞以就鑄詔可其請由是寶韻春容震于邃谷華題赫奕揭乃高閎舉集勝緣允光休烈湛素稟道訓嘗學史氏具觀勝事用紀翠】 紹興兵火不存繼而復建歸附後皇慶元年提點住持觀事余慶生增修 【 信州龍虎山道士余慶生字繼善號清遠奉開府大宗師命授沖元宏道明德法師提點住持觀事重建內外山門齋廚等屋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重為題額】

    紫府觀

在大慈鄉馬跡山宋永初二年建舊名福業 【 唐上元令王仲康記】 宋治平元年賜今額有福地鎮福石 【 福地方圓丈餘上有鎮福石雨雪不霑】 黃龍青龍二洞 【 詳見洞類】 抱朴子丹井 【 詳見井類】 白馬老君石跡 【 詳見山類】 玉蘭花 【 詳見花類】 天下第四十九福地也 【 天下第四十九福地乃東海道君參白馬老君傳授相骨經之所此所以多靈跡也見咸淳志或云在饒州未詳孰是陳輔之蘇養直朱彥章皆有詩見京口集】

    上善觀

在平昌鄉梁大同中置唐長慶元年賜今額 【 碑記兵火後不存獨大鐘所鑄年號可徵蘇養直蘇仁仲朱彥章皆有詩見京口集】

    廣惠仙真觀

在華山

    通真觀

在大慈鄉

    仙臺觀

在縣南二里舊謂之黃堂道院即晉許君授法諶母飛昇之地 【 諶母詳見方外類唐桓宗師碑在觀內宋邵彪有題黃堂觀東軒詩見京口集】

   丹陽縣

    凝禧觀

在縣東北五十四里張村梁大同中建唐名精舍 【 武平一為記】 宋治平中改今額 【 陳輔之有凝禧觀玉蘭詩見京口集玉蘭見土產門】 大霄觀在縣東南五十里丁橋梁大同中置曰靈應宋治平中改今額嘉定中知觀事薛汝顯率眾新之內有丁令威祠漫塘劉宰為記 【 其文曰地因人著姓以人傳茅山旌隱君子之居呂城著故將軍之績況姓不徒傳而地里有適相符者乎丹陽縣東南六十里跨小溪為橋而姓以丁莫知其所始橋東南望冢阜纍纍然曰千墩溪北流五里合于大溪曰大鶴問之土人曰吾里令威丁仙之故里也丁其姓白鶴某所飛冢阜纍然者其所歌以警世也質之漢末遼東華表柱所題可信然令威之事于傳無考又丹陽距遼東遠雖神仙馭風乘雲往來倏忽亦不應遼闊如許疑以傳疑圖志亦闕不錄其地自梁大同閒名曰靈應以奉老子祠而祠令威于其側宋治平中更曰太霄歲久殿宇傾頹嘉定中知觀事薛汝顯與鄉之長者殷用約殷沂殷喬年薛天錫賀明貢友龍包騭段光祖茅文德始率眾鼎新之欲買田以安眾未能而汝顯歿弟子張宗元與其徒茅宗明欲使來者毋忘其師之功介余甥蔡天成謁余為記余素不為老氏學數謝不能而二人請不已因思老氏之道雖非吾所謂道要亦有教焉今夫十家之聚必有米鹽之巿曰巿矣則有巿道焉相時之宜以楙遷其有無揣人情之緩急而上下其物之估以規圭黍勺合之利此固世道之常丁橋雖非井邑而水可舟陸可車亦農商工賈一都會于此而作為宮室舍方外本清靜教使入其門者皆厭世俗之喧卑想太霄之清麗洗滌其慮念祓除其纏染以與造物者游否亦省嗜欲薄滋味養生全真而不為巿道所溺其于世教可不謂有功乎以詔來者使毋忘其初宜也余故不復辭而為之書時端平改元歲次甲午清明日記】

清微崇壽觀在永濟鄉呂城鎮延祐四年邑人諸葛士銘建本路知事翟思忠為記 【 其略曰潤支邑丹陽南五十里呂城實漕輓之要津置郵之孔道土豐而木茂地勝而俗熙埭北滸望翼然而淩太虛者清微觀也詢之人曰諸葛士銘所建士銘年逾五十未有後迺傾帑貲以構茲宇割腴田以贍道流巍乎紫金之闕寥陽之殿恍乎無上之居元真之境甍楹庨豁窗戶崢嶸瓊室丹房瑤階寶地醮有壇經有庋堂廡齋廬庖湢庫庾一一丹雘(□侈)翼如也始延祐丁巳畢庚申(左上□下韭右殳)雲璈聲步虛晝香夕燈昭事弗怠遂得一嗣詎非陰報也龍虎山天師既為書額清微元教嗣師復加名曰崇壽蓋上為聖皇祝釐下為黎元祈祉朝廷嘉之降旨護持仍授士銘法號曰清微明遠凝素法師提點觀事云云】

    仁靜觀

在縣東北四十里九靈山即翟忠惠公汝文之功德院

   金壇縣

    報親觀

在登榮鄉邑人趙有光建

    元陽觀

在茅洞之上唐置後廢宋隆興初復建初名沖虛庵慶元閒仍請今額為觀 【 隆興初吳興道人沈善智者穴居自稱洞主遇韓蘄王夫人茅氏為創殿宇初名沖虛庵慶元閒請額為觀 按唐顧況遊元陽觀詩云此觀十年遊此房千里宿還來舊窗下更取君詩讀則知唐以來已名元陽觀矣】

    藏真觀

在茅山疊玉峰靜一劉宗師墓廬也宋大觀中奉敕建

    崇壽觀

在縣西七十里遊仙鄉大茅山下華陽洞南晉真人任敦成道之故宅也宋元嘉十一年路太后始建壇宇太始中孔嗣重立 【 廬陵太守魯國孔嗣重立之以供養道士曲阿華文賢】 齊建元二年敕立崇元館 【 太祖武帝臨幸館主王文清開置室宇廂廊殊為方副 茅山志定錄君(口受)言大茅山下亦有泉水其下可立靜舍近水口處乃住隱居云今近南大洞口有好流水而多石少出便平此世有來居者齊初乃敕句容人王文清仍此立館號為崇元則此觀是矣】 唐貞觀初敕改曰崇元觀天寶七年李含光奉敕重修 【 元靜先生李含光天寶七年奉敕重修仍取側近百姓一百戶蠲免租徭長充修護 觀有太極元年左拾遺孫處元撰碑楊幽經書餘字漫不可識】 宋大中祥符七年賜今名歸附後至治二年主觀事張嗣真增修國子司業蜀郡虞集撰碑隸刻于太極碑陰 【 其略曰云云至治二年句曲外史張君嗣真始來主之顧瞻方臺近對南面左峰疊玉右引大茅之支而回合焉乃歎曰山中館宇自齊梁唐宋至于今代有增益求諸晉人之舊惟此與玉晨許長史宅耳而吾所治乃傾廢隘陋特甚豈不在我耶于是度材鳩工更後堂為大元殿以復舊規象三茅君于中東為任華王李賀五君西為陶隱居祠充前基為宏道壇自製銘其上壇東為元武祠西為廣惠祠後為文賢講堂而前為都門門外浚古玉津池盡受大茅南面諸原之水循池西南得昭明太子讀書臺臺東有井曰福鄉井福鄉者因昭明道館名也出諸榛莽著文刻石覆之以亭而岩洞泉石之勝近在百步內者皆按圖表之可以觀覽泰定元年上清四十五代宗師劉君大彬朝京師授予始末俾為之次第焉嗚呼自任君始居此餘數百年才五人傳焉其自致于久遠者果何托也豈若後世各誘門人系以私屬如家人父子者哉故甯希闊而有待今張君無前代賜予之助徒草木衣食以營此而曠然思與四方之士共為千載之期豈非豁落丈夫也哉予故與君為方外友奇其能先予遠舉也故系之詩曰大茅南垂元氣積陰關闔扉陽洞闢曲穴流泉保靈宅任君來餌黃赤石天一召錫太元冊曲阿受養良有擇構宮方嚴自王伯清蹕臨正靈響格虛林新爽化赫奕福響帝子發甘液不食何年喪遺甓白雲應空玉清客開元全盛煩百役持節旁午致纁璧爾來蕭條世代隔石鐙刻文土漫畫誰其啟之規古昔句曲外史美冠舄研書千卷規貞白天真景隨元系繹玉室金堂萬無斁)觀有唐石鐙(其上刻曰功德主崇元觀上清三洞道士賀思寶敬造長明鐙臺于寶殿內永充供養寶歷三年歲直丁未二月十五日丁未奉記助造鐙臺三洞道士陳惠(槄去木改王)大匠樂安蔣渾男清嶙鐫吳郡張嗣真重為刻識著銘序曰太元殿長明石鐙唐寶歷三年丁未歲當是文宗太和元年積四百九十八年是為今泰定甲子銘曰華陽之天流金之庭陰輝日精晝夜洞明神鐙皪皪二景是法樹此南便閱世小劫稽首司命照徹重元度人度仙若火之傳】

  道院

   本府

    和光道院

在大巿坊北宋淳祐六年觀察使湯孝信建 【 孝信于淮閒嘗建通真觀毀于兵火遂迎元帝來此建院焉察使祠今在院內正一道士郭可道開山住持甲乙相授】 中有拱極閣歸附後大德閒為風所圯皇慶元年重建 【 大德辛丑七月拱極閣為風雨震壞住持道士袁志清重建未完皇慶元年道士周若沖繼成之里人孫謀書扁】

    祐聖道院

在小圍橋西宋咸淳九年道士蘇師潛建歸附後至元十五年里人婁氏捨田地二頃以供眾

    報親道院

在斜橋南至元十八年羅桓敏公璧捨宅建 【 三十六代天師書額三茅山崇禧觀道士龔貴高開山住持甲乙流傳有堂二曰會真曰竹溪小隱桓敏公號竹溪故名又有奉先祠祠名報本江浙行省丞相脫歡書額】 泰定元年增創三清殿 【 住持道士陳裳吉泰定元年捐已貲增創】

    大隱道院

在化隆隅捲篷橋北

    真武道院

在柏家橋北巿河岸東宋末三清道人韓朴庵建 【 院中有呂洞賓足跡圖事詳見靈異類】

    安定道院

在范公橋西至元閒元妙觀道士胡居仁捨宅建

    慶真道院

在大圍橋西宋末創立歸附後大德中里人朱溍重修

    崇德道院

在還京門裏至元十一年里人龔熙言建

    崇福道院

在鶴林坊至元三十一年商人福唐郭顯祖建置田以供眾 【 正一道士李處厚開山住持甲乙流傳】 泰定二年增創三元福庭

    奉真道院

在西花園巷宋韓蘄王置院內鐵香爐銘識以嘉定十二年鑄歸附後至元十九年全真道人趙道淵重建于道清繼成之郡人俞希魯為記 【 其文曰城西南有門曰放鶴宋蘄國韓忠獻王故宅在焉蓋紹興閒駐軍京口時所築也時軍中多事元帝故即其宅之傍立廟以祀而廟之傍又立道院延羽流以奉香火當兵革搶攘時棟宇之制苟完無華厥後宅廢而廟僅存道院久弗葺亦且傾圯皇元混一後有全真道人趙道淵者故筆生也少慕神仙學棄家簪黃冠肄業于茲慨然有繕葺之志院無恆產而雲水之土往往過之淵擎瓢乞食于巿巿之民稔淵之行每晨輒儲盂飯庭廡閒以俟其至至則不告主人輒持飯去以為常仰食者咸取給焉其徒于道清實左右先後之清廣顙聃耳貌甚古且端愨疏達有才幹童丱從淵遊攻苦食淡雖居城巿而門逕闃寂如深山窮谷由是信而歸者眾日施月予爰興土木粗見端緒未幾淵化去清愈益刻厲銖積寸累致有贏貲迺建堂宇扁曰寶珠室房庖湢以次畢備又置負郭之田百五十畝有奇會其租入沛然有餘顧廟弊弗稱于是創新殿以嚴神棲飾舊宇以崇斗布秘邃宏敞視昔不侔祝釐有所修真有舍磨笄黃鵠屹然環拱凡經營締構者四十餘年而後克成厥志烏乎亦可謂才而有為者矣夫道家者流以清靜無為為宗未始事夫有為也然無為而無不為此其所以為有為者歟蓋無為道之體無不為道之用有無相資體用一致措諸天下如斯而已耳一室云乎哉予觀道清之燕處也抱虛守寂怡神養性漠然若無所與于世及其出而應務則頫卬酬酢無或不當故能以無為為有為而終歸于無為是豈枯槁一曲之士拒人絕物區區老死岩穴閒者所可同日語乎故為之記俾夫後之弟子甲乙相繼樂其成勿忘其初嗣其志益廣其業則淵清之功為不朽也朝列大夫江浙等處財賦都總管府副總管曹鑑篆額】

   丹徒縣

    拱真道院

在還京門外義里鄉

    敬真道院

在高平鄉

    三仙道院

在仁和門外

    丹陽道院

在定波門外

    三茅道院

在登雲門外寶蓋山延祐四年女道士戴守元建

   丹陽縣

    集真道院

在縣巿謝家場邑人葉承奉之奇捨宅改創宋紹興中建法堂 【 紹興閒知觀事朱可道建法堂以接雲侶經幹范克信記嘉定中邑人袁思聰與其子主簿翼儒增建真武殿】 歸附後殿為風雨所圯邑人王大新重建 【 大德戊戌風雨毀殿而聖像巋然獨存邑人王大新重建易像以木供帳服用無不畢備】

   金壇縣

    真惠道院

在縣巿

    城隍三茅道院

在縣巿

    上元道院

在大雲鄉

    嗣真道院

在遊仙鄉

    崇真道院

佑聖道院並在孝德鄉

  庵

   本府

        清真庵

在顧著作巷至元閒里人張道淵捨宅為之 【 孫□之書額】 有塵外軒 【 海陵堯允恭有詩見葵軒集】 今為三茅元符官下院守真庵在堰軍巷女道士吳氏捨宅建 【 吳氏宋角妓也】

    垕德庵

在顧著作巷 【 女冠居之】

    元通庵

在揚名巷道士袁志清建

    奉思修觀庵

在靜甯隅房道謙創

    沖和庵

在靜甯隅宜道新創

    明真庵

修真庵並在踐教隅

    通真庵

在夾道巷 【 女冠處之】

    全真庵

五崇德隅二化隆隅一靜甯隅二

    全真女冠庵

五化隆隅一還仁隅一靜甯隅一臨津隅二

   丹徒縣

    高莊吳墳庵白馬干通真庵

並在洞仙鄉

    葉墳庵土洞全真庵

並在義里鄉

    崔墳庵

在丹徒鄉

   丹陽縣

    崇真庵

在太平鄉

    倪莊庵

在石城縣鄉

    崇德庵敬親庵

並在桂仙鄉

    僾庵徐庵敬庵言墳東庵

並在永濟鄉

    西庵

在上德鄉

    三山庵

在練湖北華墅

    都官庵

在練塘鄉 【 女冠處之】

    處士庵

在沈山即南唐吏部沈彬故居

   金壇縣

    禮真庵

在唐安鄉

    敬庵後(田翏)潘墳庵

並在金山鄉

    汰塘莊墳庵

在大雲鄉

    厚德庵永懷庵敬親庵南王莊趙墳庵

並在登雲鄉之內

    顧雲庵

在孝德鄉

    青培顯庵鄒墳庵敬思庵明秀庵王墳庵仁壽庵

並在三洞鄉

善利庵壽仙庵果庵知敬庵順甯庵息庵全庵望雲庵新庵常靜庵並在上元鄉

薦福庵白雲庵報本庵觀如庵存庵雲溪庵格庵順德庵張墳庵瞻庵寄庵善本庵報德庵志省庵碧雲庵敬親庵陟庵甯庵積善庵顧雲庵藏密南山庵瞻雲庵敬

庵二新庵二並在遊仙鄉

如皋冒景瑋元美校字